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PPP模式作為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一次綜合性市場化、社會化改革,注重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有效實現綠色發展理念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推動新發展理念的落實。我們就其中三個典型案例進行梳理,予以簡要呈現。
一、云南大理洱海環湖截污PPP項目
洱海由于周邊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水質急劇惡化,治理難度加大。2014年大理州決定采用PPP模式推進洱海環境治理,2015年9月大理洱海環湖截污PPP項目成功入選財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項目。該項目計劃建設污水廠6座、環洱海截污干管(渠)306.3公里、尾水輸水管34.82公里、提升泵站17座,通過治理,實現環洱海主要污水的收集處理和達標排放。
一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大理市整合各專項補貼,統籌作為政府付費。根據項目績效事后付費,大理市每年新增預算支出6250萬元,撬動近30億元社會投資,投資總額超過“十二五”期間洱海保護治理的總投入。同時,通過PPP模式把項目運營、績效付費與項目建設統一為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機整體,突破了傳統投融資體制下建用不銜接帶來的諸多困難。
二是系統推進全流域治理。大理市建立起州、市協調、各單位配合的機制,把洱海流域環湖截污、湖濱緩沖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水環境循環綜合建設、城鎮及村落污水收集等納入一個項目統籌考慮,有效解決了過去條塊分割、相互不協調等問題。
三是有效激發社會資本創造活力。大理市通過競爭性磋商方式公開選擇社會資本,激發社會資本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社會資本方通過現場踏勘調研,采用分布式下沉污水處理廠代替傳統污水處理廠,發明“海綿農田”實現污水凈化后用于農田灌溉等措施,進一步優化施工,項目工期由2年縮短至1.5年,項目投資由政府規劃的34.9億元降至29.8億元。
四是生態紅利助力經濟發展。洱海環湖截污PPP項目為大理發展引入了一批專業人員,帶動當地2.4萬人就業。同時,洱海周邊環境改善和保護性開發,推動了旅游、養老、健康等高端、環保、綠色產業融合發展。大理州擬采用PPP模式,在“十三五”期間進一步加大洱海環境保護投入力度,目前已梳理出六大工程125個項目,總投資約240億元,將從根本上解決洱海生態環境問題。
二、四川廣安“潔凈水”PPP項目
廣安“潔凈水”PPP項目是全國先行的區域性、跨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包括城鄉污水處理廠、流域整治、污泥深度處理等改造和委托運營,將廣安市全區域內1市2區3縣108個鄉鎮水環境問題以區域全流域“打包”的模式綜合解決,總投資29.5億元,期限30年。
一是打破條塊分割,推行全域一體化水環境治理。廣安市及時成立工作領導機構,把區域內污水廠(站)和流域生態治理等統一打包、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實現全域水環境治理“一盤棋”。
二是做好城鄉統籌,破解鄉鎮水環境治理難題。項目以縣城污水處理廠為“中心廠”,鄉鎮污水廠為“衛星廠”,建立自動化、智能化、一體化鄉鎮污水處理監測系統,通過“中心廠”輻射“衛星廠”,有效解決偏遠、分散的鄉鎮污水站監管難、維護難等問題。
三是用好以豐補歉,提高項目競爭度和吸引力。廣安市將城市污水處理等現金流較好的項目與鄉鎮污水處理、河(湖、庫)體治理等現金流較差或無現金流的項目“肥瘦搭配”,提高項目競爭度,吸引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參與運營。
四是激勵創新創造,實現物有所值。社會資本方組織專家團隊歷時半年對廣安市全域水環境現狀、生態現狀、環境容量與承載能力等進行全面調查,引入創新技術,系統優化項目實施方案,如:在西溪河流域治理中應用微絮凝沉淀、微生物原位修復等先進技術等,項目在提高部分污水處理原有標準的情況下,較初始方案節約資金6.5億元、用地325.7畝,建設工期縮短1年。
五是守住綠水青山,實現良好效益。一是通過項目實施為廣安市提供2000萬噸再生水,為西溪河提供730萬噸景觀補充水;嘉陵江出川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渠江達到III類標準,實現了跨流域環境保護。二是項目將下沉式污水處理廠的地上空間用于建設開放型公園等,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場所。三是項目在建設期為當地提供了2500余個就業崗位,運營期每年可提供500余個工作崗位,解決200余名貧困人員就業。四是項目建設為當地發展留住了高端人才,也吸引了多家世界500強和央企入駐廣安。
三、廣西南寧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整治PPP項目
南寧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流域整治PPP項目,是廣西首個采用PPP模式的流域整治項目,也是南寧市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內的項目。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河道整治、河道截污、河道生態、沿岸景觀、污水廠建設、海綿城市示范、信息監控等工程,治理河道全長約6.6公里,總投資約11.9億元(含征地拆遷費用),期限10年。
一是喚醒治污新理念。南寧市創新政府治理內河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全流域治理+海綿城市”的理念,解決了分段治理模式不能徹底解決的水質改善和水量保持問題,形成了系統性的可兼容運營利益的項目。同時,將項目建設與環保產業、綠色消費、生態文明等各個環節串聯起來,污水處理生產性服務業帶動了傳統實體經濟的升級。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南寧市建立了多個市直部門PPP聯席會議制度和路線圖,將行業部門之間的職能分歧問題內化為聯席會議“一次辦結”的項目問題,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同時,多個內河管理部門協同設計項目的內河指標體系,實現了規劃治理從工程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轉變,項目執行過程中僅需2-3人就可橫向統籌項目各個階段關鍵問題。
三是促進多方創新。PPP模式激勵南寧市首次采用“全線多斷面考核、按績效付費”,形成更科學、有效內河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激勵社會資本方主動創新,因地制宜采用先進的合流制排水系統末端精華設施,創新使用淺流濕地微循環等技術,使項目成為城市內河黑臭水體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結合的典范。同時,PPP模式還激發了咨詢機構和技術顧問的服務潛力,將政策迅速轉化為實踐行動,從項目識別到2015年2月完成采購僅用了4個月時間,極大地縮短了工期。
四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過PPP模式,南寧將那考河流域打造成了集防洪、旅游、文化和休閑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免費開放的城市生態濕地公園,并將該項目經驗推廣到南寧市18條內河治理,與綠色低碳出行的消費生活模式相結合,豐富了南寧“中國水城”18個濱江公園的建設規劃,補齊了當地污水治理的民生短板,有利于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那考河項目時提出的“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
掃碼關注 川發軌道公眾號
網站聲明:都江堰軌道交通有限責任公司